(一)参赛项目设置
本次大赛设置六大赛道,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分别承办,各赛道均分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均接受国内项目和国际项目。总决赛在上海举行。
(二)参赛项目组别
本次大赛各赛道分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科技创新成果或商业经营推广价值的创新创意产品,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初创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或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未满3年(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计算)且项目负责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
3.成长组:参赛项目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性或成型的产品、服务模式,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3年以上、5年以下(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计算),并且所获机构、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一轮次,项目所在单位的股权结构中项目负责人的股权不少于10%。
(三)大赛聚焦领域及赛道
1.生物医药(现代医疗、医疗器械、医药服务、药品研发与制造生物技术等)赛道,由复旦大学承办。
2.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元宇宙、 AI 基础层、 AI 技术层、 AI 场景应用、通用技术、虚拟现实等)赛道,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3.文化创意及产业创新(文化娱乐、影视游戏、在线教育、新零售、工业设计、服务设计、体验经济、乡村振兴、社区更新、食品科技及产品、新物流及供应链等)赛道,由同济大学承办。
4.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网络与信息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软件开发等)赛道,由华东师范大学承办。
5.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与技术、动力电池、碳中和、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等)赛道,由上海大学承办。
6.高端装备制造(仪器和传感器、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赛道,由上海理工大学承办。
(四)参赛对象及要求
1.参赛项目负责人应为国际、国内高校(含职业院校)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即2018年之后的毕业生)和开放大学学生。
2.参赛项目负责人须为该项目或创业组织的第一创始人或核心团队成员,“初创组”“成长组”需要持有该单位的股份(持有股份的形式可以是直接持有或间接持有)。
3.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参赛项目须为原创性创新项目,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取消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