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规赛成长、就业赛道考察逻辑大不同!PPT结构千万别互相套用!!!——揭秘成长赛道与就业赛道PPT的准备差异
近期各个学校的职业规划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学校已经进入了校初赛,有的学校甚至都已经完成了校决赛。备赛过程中,不管是作为学生的参赛指导教师,还是我们作为学生的辅导教师,在阅读就业赛道学生的参赛作品或观摩学生现场演示时,看到学生用职业缘起、职业目标认知、自我认知、行动计划、评估调整的逻辑进行呈现,想必会产生一些疑惑。
是的,相信作为学生的大赛指导教师的你,已经发现了很多就业赛道的学生不管是在准备求职综合展示PPT还是在现场主题陈述时,依旧用的首届职业规划大赛的成长赛道参赛逻辑进行备赛,例如从职业初心、职业分析、自我认知、成长计划、行动实施、动态调整等模块呈现自己的成长规划思路。这种呈现逻辑的背后,本质上是模糊了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考察重点。

成长赛道考察学生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就业赛道考察学生求职实战能力,对照目标职业及岗位要求,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契合度,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
因此,两个赛道的考察重点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两个赛道的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材料准备。

成长赛道的考察重点是学生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所以本质上成长赛道的参赛材料准备可以说是一个【求解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索和回答以下两类问题:
第一类:关于职业目标的合理性
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我的职业目标从何而来?
我是如何了解职业目标所在的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市场需求?
职业目标是否有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等?
我的职业目标是否考虑了国家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我的职业目标是如何基于个人能力、兴趣和市场需求等合理设定的?
我是如何科学分析了职业目标的要求与个人现实情况的差距,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成长计划?
我是如何开展学习实践行动的,利用了哪些校内外资源?
我采取的学习实践行动成果如何?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果?这些经历过程提升了自己哪些与职业目标要求相关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是否对自己的行动成效进行了持续和动态的评估?如果进行了评估,我评估了哪些内容?使用了哪些评估方法?基于评估结果,我又开展了哪些针对性的调整计划?

就业赛道考察的是学生的求职实战能力,对标目标职业及岗位要求,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适合度、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所以本质上就业赛道的参赛材料准备可以说是一个【证明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证明以下两类问题:
我具备了目标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有相关的实习或实践经验。
我具备了目标岗位所需的思维认知、沟通协作能力和执行力等综合素质。
我在实习或实践中解决过实际问题,展示了扎实的专业能力。
所以,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考察重点是存在较大差别的,我们尽量不要用成长赛道的逻辑框架准备就业赛道的参赛PPT,而是要在梳理两个赛道的框架基础上针对性准备参赛内容,也就是要对照“考点”,在拆题的基础上有方法、有结构的“解题”才能获得高分。
那么,如果学生用成长赛道的框架准备就业赛道的参赛PPT,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我们知道成长赛道侧重行动和发展,就业赛道侧重岗位胜任,因此使用成长赛道的框架可能会导致就业赛道的重点偏移,无法准确展示学生对目标职业的岗位胜任力和适应度。
就业赛道需要展示的是学生与特定岗位的契合度,包括专业技能、实习经历、项目经验等。如果按照成长赛道的框架准备,可能会过多地强调个人成长故事、目标确定过程和未来发展规划,而忽视了与具体岗位相关的技能和经验的展示。
两个赛道的评审标准不同,成长赛道更注重职业目标的合理性、学习实践行动及动态调整,而就业赛道更注重岗位胜任力和发展潜力,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成长赛道的框架准备就业赛道作品,学生可能会缺乏对这些实战能力的展示,从而影响评委对学生实际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无法准确评估学生在就业赛道上的表现。
就业赛道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自己如何适应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使用成长赛道的框架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展示自己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和适应性。
由于就业赛道还涉及“天降offer”环节,即用人单位根据选手表现决定是否给出录用意向。使用成长赛道的框架可能会影响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从而影响到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
综上,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考察重点不同,材料准备的逻辑框架会存在较大的区别,大学生在准备参赛材料时,千万不要将成长赛道的逻辑框架直接套用到就业赛道的材料准备上。
最后,一份优秀的参赛材料=根据考察侧重点搭建了逻辑框架(骨)+根据评审细分标准准备了说服力的内容素材(肉)+用故事性等有吸引力、有逻辑的语言表达串联起了内容(血)+用PPT视觉包装设计的方式加强了内容与印象管理(皮)。所以,围绕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各自逻辑框架准备材料也是优秀材料的必经之路。
来源:(研大富)仁能达生涯公众号